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(1875年1月12日),同治皇帝病逝于北京紫禁城。同治皇帝驾崩仅仅过去两个小时,讨论嗣君人选的会议就在养心殿西暖阁按开始了。最终的结果是,掌握国家大权的慈禧太后,接连否定王公大臣们所提出的人选,按照自己的心意立爱新觉罗·载湉为嗣君,是为光绪皇帝。那么慈禧太后为何会选择载湉呢,以下我来具体分析。

溥字辈无当立者

死去的同治皇帝与光绪皇帝都是“载”字辈,按照封建礼法,皇位正常的继承顺序是父子相传,但同治皇帝没有存活下来的子嗣,这个时候就可以有两种选择方式:

一是在皇族中“载”字辈的下一辈——“溥”字辈中,选择近支过继给同治,延续同治的香火。这种方式历史上有过先例,比如说宋仁宗无子,过继了堂兄濮王之子,是为宋英宗。二是,兄终弟及,由于同治是咸丰皇帝唯一活下来的儿子,没有亲兄弟,因此要在其他“载”字辈中宗室中寻找合适人选,过继给咸丰皇帝当儿子,延续咸丰一脉的香火。这种方式在历史上也很常见,比如明武宗朱厚照死后,由于没儿子也没兄弟,因此由他的堂弟朱厚熜继位,是为明嘉靖皇帝。

当时“溥”字辈中并无和咸丰皇帝血缘较近的宗室,有大臣提议溥侃、溥伦兄弟二人,这哥俩是乾隆第十一子成亲王永瑆的曾孙载治的儿子,而载治是由于道光皇帝的长子奕纬死后无子,被道光皇帝过继载治给他当儿子。所以从根上算起,他俩都是成亲王一脉,无论选谁,帝系迁移的太大了,从嘉庆开始的帝王世系都会就此中断,因此遭到了几位道光亲儿子王爷同时反对。慈禧太后也不赞成,这样很容易使自己大权旁落,于是直接说了一句:“溥字辈无当立者”。就此否定了给同治过继儿子的方案。

恭亲王奕䜣之子被否决

既然“溥”字辈的方案行不通,那就只能在“载”字辈中寻找宗室过继给咸丰皇帝当儿子承继大统了。“载”字辈的宗室有很多,但真正值得考虑的人选,只能是在咸丰皇帝的亲侄子、他几个亲弟弟(咸丰三个哥哥均早夭无子,大哥奕纬就是上一段提到过早死没儿子,过继载治那位,二哥三哥都是幼殇)的儿子中选择。

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咸丰的几个弟弟以及弟弟的儿子们:

  • 皇五子 爱新觉罗·奕誴(1831—1889年),过继给惇恪亲王绵恺,为惇勤亲王,由于已经出继,其五个儿子均不在优先考虑范围内。

  • 皇六子爱新觉罗·奕訢(1833—1898年),恭忠亲王,长子载澄,比光绪皇帝大13岁,当时已经17岁了,次子过继给了钟郡王奕詥。

  • 皇七子爱新觉罗·奕譞(1840—1891年),醇贤亲王,光绪帝生父,长子早夭,次子载湉就是后来的光绪皇帝,时年四岁。

  • 皇八子爱新觉罗·奕詥(1844—1868年),钟端郡王,无子,先后过继奕訢、奕譞的儿子承袭爵位。

  • 皇九子爱新觉罗·奕譓(1845—1877年),孚敬郡王,长子载沛死于光绪四年,比光绪皇帝小近八个月。

我们可以看到,由于道光的皇五子奕誴已经出继给别人当儿子,所以他的几个儿子在礼法上不算近支了,这样恭亲王奕䜣的长子载澄在所有近支载字辈中年龄居长,按理说应该立载澄为帝。实际上有很多大臣也是这个意思,毕竟立长君有利于国家,总让慈禧一个女人掌握大清国不是什么好事。

当然了,慈禧肯定希望自己能够继续掌权。此外,载澄的父亲就是恭亲王奕䜣,虽然二人在“辛酉政变”中通力合作,成功夺取了大清的权柄,但慈禧对这个差点抢走咸丰皇位的小叔子十分忌惮,知道他的能力有多强,因此多年来始终一边用奕䜣,一边也在打压他。如果一旦奕䜣的儿子当了皇帝,奕䜣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当摄政王甚至是“皇父摄政王”,到时候慈禧就没有理由再继续把持朝政了。所以,载澄这个人选也被慈禧否决了。

亲外甥载湉登基为帝

实际上,慈禧早就有了中意的人选,就是醇亲王奕譞的次子载湉。从年龄上看,除了载澄,接下来近支载字辈中就是载湉了(奕䜣次子载滢已经过继给了无子的奕詥,没理由抢人家的儿子)。从亲疏上看,载湉的生母叶赫那拉·婉贞是奕譞的嫡福晋,慈禧自己的亲妹妹,所以载湉还是自己的亲外甥。

慈禧太后应该想到了肥水不流外人田,但更多的还是出于政治上的的考虑。载湉当时才4岁,离亲政还早,自己可以继续把持朝政很多年;而其亲生父亲奕譞不是什么有能力的人,谨小慎微,不会和自己争夺权力。

因此,在接连否决大臣们的提议人选后,慈禧太后抛出了自己的人选——载湉。这次会议说是讨论,实际上决定权还是掌握在慈禧手中,因此慈禧发话后,无人反对,奕譞直接吓得瘫倒在地,于是新君人选就此决定了。

综上,慈禧选中光绪皇帝,虽然有一部分私心在里面,但大体上还是按照封建礼法、亲疏程度等规则执行的。当然了,如果是载澄继位,奕䜣摄政,大清或许会是另一番光景了。


工具:作品在线观看

女优:最新作品观看

中文:国语在线观看

展开全文